江西国之学旅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政策疏导News Center

劳动教育内容优化与创新的四个方向

引言


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遵循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将劳动的趣味性、适切性、美学价值融入其中,并给学生留有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融入数字化劳动变革内容,让学生感悟新时代劳动应具备的本领。同时,劳动教育内容应当体现其本质,从增强学生认可劳动、重视劳动、向往劳动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自觉意识。


加强劳动创造美的教育研发


将欣赏劳动成果的美

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中


劳动教育的内容应传递劳动精神的真善美,体现培养学生美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能创造财富,还能充实精神生活。


比如,学生利用家中闲置的废旧物品,通过创造性劳动,将其制作成一件新物品,有用纸箱做成的储物架,用废旧纸袋做成的纸巾盒,用塑料瓶做成好看的花瓶,等等。

学生用双手赋予废旧物品新的 “灵魂”,通过劳动创意制作的作品不仅承载着学生对往昔的记忆,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这样的劳动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劳动创造美的内涵,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的美仍有赖于人们用双手去加工创造。

将美化环境的创意

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中


整理类的劳动教育内容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因此,在劳动教育内容设计时应力求完整,将美化环境的创意融入其中。


比如,学校可以进行班级文化布置评比,学生先是通过脑力劳动进行设计,接着动手打扫、擦拭、布置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劳累,但因为有伙伴合作的快乐,争取荣誉的期盼,学生会努力坚持下来。劳动结束后,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整洁美丽的教室时,心情自然而然变好,劳动创造美也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是舒心的、愉快的,而且当学生的劳动创意受到表扬时,他们会感受到劳动是智慧的结晶。如此种种,都闪耀着劳动美的光辉。

对劳动教育内容审美内涵的优化,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实现,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创新开发,让自然和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学生的心情舒畅、心灵美好。

劳动教育内容

应具有趣味性和适切性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虽然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往往比较片面; 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感兴趣,然而缺乏持久性。因此,劳动教育内容不能一刀切,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上,要克服以往劳动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以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比如北京市第五中学通州校区开展的 “从田间到餐桌”一系列食育劳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的 “一米种植园”亲自种植蔬菜,还可以将自己的收获带回家中,在父母的指导下亲手烹制菜肴。正可谓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这项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将实际的栽培劳动与课堂上的植物知识相结合,在学习基本科学知识和栽培技能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创新、探究的能力。学生在欢快中劳作,在喜悦中收获,同时也推动了校园科技、班级文化、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

总的来说,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要根据实际,让学生参与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劳动,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提高学生热爱劳动、渴望劳动的精神追求,从思想上把劳动看成是乐事而不是苦差事。



劳动教育内容

应具有多元性和选择性


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应该是多元性的,具有选择性的。


生活性劳动教育内容

要区分必要性和选择性


生活性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劳动课程设置和家庭劳动安排,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需要自己独立处理,养成勤劳自律、独立自主的人格和生活能力。


如垃圾分类、日常穿戴、房间的整理、简单饭菜的烹制等基本生活技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劳动教育内容。而如家用电器的维修、缝纫制作等,由于每位学生的爱好不同,这类劳动教育内容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更多的选择性。


职业性劳动教育内容

应以选修课设置


职业性劳动教育内容极其丰富,因为职业本身就包含各行各业,同时也有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脑力劳动者,也有以消耗体力为主的体力劳动者,还有商业、服务业的基层工作人员等。


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资源,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职业性劳动教育内容。如根据各学段特点设置家政、烹饪、手工、园艺、耕种、饲养、木工、电工、康养服务等劳动内容,注重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形成自觉参加劳动、学会诚实劳动、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各类劳动基地、工农业实践场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通过与劳动者一起劳动,营造劳动光荣、劳动最美、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使社会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喜欢的劳动内容,从中感受各行各业劳动的性质和价值,为今后的专业和职业选择储备经验。


创造性劳动教育内容

融入艺术和科学类课程


创造性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内容设置的关键,强调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运用的深度融合,是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及挖掘的方式。其旨在让学生积极开动脑力,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运用,将智力运用到创意的开发上,提高创造性脑力劳动能力。


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内容

增强学生劳动社会价值的体验

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既包括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志愿性劳动,又包括团队活动服务性劳动,参加公益服务性劳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助人为乐的满足感。社会是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服务性劳动、社区治理劳动等。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


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生产的关系将越来越弱化,可以让大家共享的将是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手工劳动、智识劳动以及发自内心的情感劳动,这些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创造性活动将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将计算机编程技能

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编程技能将成为必要的劳动能力。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可以设置 “我是小程序员”的体验劳动。其内容包括程序开发、程序维护等简单的程序员劳动。让学生接触计算机编程和机器人,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全面认识新型劳动内容。


学生可以想象未来的社会,或许可以实现小到控制各式各样的科技设备来为自己服务,大到创造出新的科技来彰显自我。这些可能都需要学生熟悉并掌握计算机编程和人工智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劳动教育,将劳动场景虚拟化,使劳动实践与知识学习无缝衔接,改变了过去的劳动实践模式,给劳动教育内容以新的实践思路。


人工智能时代

劳动教育内容智能化提升

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劳动,是通过个体的心智复杂操作,对信息进行处理,完成工作任务,达成工作目标。


如在虚拟劳动场景中,可以运用多种虚拟劳动工具, “操作”机床,进行切、割、磨、洗、钻等一系列劳动动作,就像在现实工厂一样,锻炼自身的劳动技能,达到手、眼、耳在操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或者在田野劳动虚拟系统中,操作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等。

总的来说,劳动教育内容要建立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连接,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当今的劳动教育,更多地着眼于提高人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创新力,这些能力正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应该深入研究和开发的。

从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来看,我们要将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中,从而研发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推动劳动教育全面落实,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憧憬未来,幸福成长。

来源丨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丨韩竹、田超、张艳兰



+More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