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国之学旅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政策疏导News Center

关乎每一位校外教育从业人员的政策来了,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6月7日至9日,习近平在青海考察,“孩子们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首先这件事要由学校来办,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纠正这种现象。”

习近平.jpg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当然,如果孩子们还有时间精力,来到社区里,引导他们做一些符合兴趣的事情,这种形式也很好。”


新闻要点

6月15日,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启动会。

会议.jpg

会议宣读了《中央编办关于调整教育部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会议强调,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领导班子要坚持以机关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奋进三部曲”,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认识新设司局的重要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体现新担当、展示新作为,把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打造成更具人民情怀、更具斗争精神、更具法治思维、更具工作策略的司局,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监管司主要职责


  • 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党的建设,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

  • 会同有关方面拟订校外教育培训(含线上线下)机构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人员资质、收费监管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实施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治理,指导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执法;

  • 指导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等活动;及时反映和处理校外教育培训重大问题。


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关怀。增设新机构,也传递出职能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双减”工作的落地见效、彻底解决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管难的决心。


此举传递出了清晰的信号:规范发展,是校外培训行业的必答题。正确解读教育新政,贯彻落实到位,事关每一位校外从业人员的未来职业发展。


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意味着什么?听听这些教育权威专家怎么说。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是完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管理体系之举,也是开启全面监管的标志,校外培训行业发展将不再任由市场主导。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意在重塑校外培训行业发展格局,使之融入整体教育生态,让校内教育、校外培训同向而行。过去,教育部门以管校内教育和学生为主,但是现在校内、外的教育都包括了,相当于将学前阶段到基础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全面纳入到了管理中。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蒋建华此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设有校外教育与培训监管处,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设有民办教育处;此次教育部新成立一个内设司局专门用于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意味着治理层级提高、监管决心大、治理力度加大、治理措施更细、更有力度,治理责任更明确,也意味着教育培训行业将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至少在今年“两会”以后,相关司局的设立就已经进入“流程”,成立专门监管司意将校外教培纳入教育体系范围内,有利于加强监管力度、保证监管的可持续性。

 

中关村教育投资管理合伙人于进勇监管主体的“升格”实际也显露出决策层对教培行业体量、存在的认可。此前,行业频传“全面取缔”之声,恐慌情绪严重,增设专项司局或说明监管思路更趋向于引导行业合规化发展,而非“一禁了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一直存在一个难点,即:由于缺专门的监管力量,导致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措施难以落地。事实上,要加强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尤其是实行到位的过程性监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他认为,随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各地教育部门会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强化监管力量。



除了培训机构,学生还可以去哪里进行发展提升?


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不仅满足青少年学生社会化发展需求,还提供综合实践教育服务。


是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中非常重要且特殊的一类,它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


《国 务 院 关 于 深 化 考 试 招 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到,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基地,既与校内教育密不可分,又在学习内容、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与课堂教学有区别,能够有效的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陷和不足,广泛拓展学校教育空间,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


经过数年发展,综合实践基地无论在基地建设、师资配备、课程设计都有着高质量的提升。


#1

课程标准化

坚持“丰富、多样、选择”的导向,综合实践基地的课程越来越像向标准化体系迈进。

国之学旅运营的基地项目之一——宣城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就是一所集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专题教育于一体的校外活动场所,课程规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课程涵盖95个模块,200+活动项目。


#2

体系标准化

以“合作、共享、多赢”为导向的基地建设,形成基地、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综合实践基地并不局限于自身资质,而是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当地各种特色资源,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劳动素养,引领和推动青少年的健康全面成长。


#3

场地标准化

坚持“创新、发展、卓越”为导向的场地设计,满足学生深化学习需要,实现整体素质的跨越式发展

在政府支持下,实践基地拥有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拥有种类多年且场地宽阔的多功能学习区,内容涵盖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形成了各学段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职业体验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资料来源网络,由国之学旅运营管理集团整理完成,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More相关推荐